先来看个案例:老王在五年前购入一只价值5万的腕表,在五年后的今天售出4.8万。看似亏损2k,实则却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因为在五年后的今天,老王这款腕表的“折损率相对较低”。当然也会有人认为,五年前的5万,跟今天的5万是两个概念。这就要考虑到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了。
当然考虑回腕表本身的价值,当佩戴的那刻起,它的价值就已经变成“二手价值”。很多销售柜台在售表时,为了提升销售额会告诉顾客该产品不仅能保值,而且能增值。这可能是个“陷阱”。
好比说万国热门款式葡萄牙七日链IW500107刚在国内推出时,专柜定价约6万,后几年慢慢涨到9万-10万。这会给人一个错觉,觉得它不仅保值还增值了。其实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如汇率、进出口关税调整、制作原地的劳动成本变化和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等变化,都是影响着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作为新表出售,价格上涨是常态。这不能成为“保值”“增值”的必要理由。
再者,腕表如同豪车,一旦使用/下地,其折损率已经开始计算。所以在大多情况和大多奢侈品牌的产品中,“保值性”和“保值”都比较投机,并非绝对。就像劳力士绿水鬼前些年一直对外宣传“停产”,使众多表友趋之若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所以秉着有收藏或投资的想法购入腕表,建议不光考虑品牌与品牌价值,也可以考虑这三个方面:一、名匠大家之作;二、名人佩戴款;三、真正意义上的“限量款”与“收藏款”。
我们知道名人效应,一旦名人佩戴过也就会被人疯狂追捧,比如2012年《007:打破天幕杀机》 中丹尼尔·克雷格佩戴的欧米茄海马系列Planet Ocean再伦敦佳士得就以254273美元高价拍卖成功,这是邦德表中拍卖价格第二贵的一款。
名匠大家之作,常见于瑞士和德国等具有悠久制表历史与高水准产表的国家。如上期提到的瑞士独立制表人Philippe Dufour,其名下推出Grande Sonnerie、Duality和Simplicity,每款贯彻制表精神之极致,因此量少质高,是众多表友们心中的白月光。
至于“限量款”“收藏款”,撇去以上名家之作,还有西方品牌管理文化中常见的手段。周年庆、比赛冠军/独立日等纪念款、名人诞辰纪念款等,量少而意义深厚,情怀所在。而在国内常见的富具历史意义的国牌腕表,同样相当有收藏价值。
此外还需注意保留购表时附带的配件,如表盒、保卡、票据、说明书、表带等,日常使用应注重手表护理,因为磨损磕碰程度、走时状态、购买时间、是否保修期内等因素,也会影响其价值与价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