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真的是几乎一周都在被故宫的口红们刷屏
两家故宫文创店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期推出了彩妆系列,而且比起来也各有各的美
不是有精致的透明祥云装饰
就是有质感精细的古典国风印花纹样
也怪不得闹的这波宫斗要登上微博热搜了
不过对于这次宫斗事件,相信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买到的到底是不是真带着故宫血统的正品呀?
那芭姐就要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两位主角故宫淘宝和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啦!
故宫淘宝虽然淘宝店铺被背后的公司是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但在微博平台注册的公司大股东确实是故宫博物院
而且很早就开始网络冲浪的故宫淘宝,知名度也是故宫嫡子里首当其冲,大家
去故宫里玩买的周边也都是故宫淘宝上在售的周边~
而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虽然建立的比较晚,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存在,但账号主体也是故宫博物院,同样都是亲儿子没错了~
并且两家文创店都可以在故宫的官网链接里打开,所以买过的朋友大可放心啦~
不过相较于产品来说的话,故宫淘宝这次推出的是包括口红、腮红、眼影、高光在内的两套原创彩妆,找的是专业做化妆品的代工厂生产~
不光纹样看着很精美,也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尤其是这个块点翠眼影简直仙到不行~
眼影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珍藏文物「点翠凤吹牡丹纹头面」,这波光闪闪的翠蓝色绝对能成为你妆容里的点睛之笔!
而两种系列的口红则分为了哑光和滋润两种妆效的质地
色号的灵感基本都来自古代的各种器皿上釉彩色,有粉嫩少女的胭脂红
也有涂上去立马冷艳气场全开的皇后色祭红
而故宫博物馆文创馆推出的则只有一套口红,并且算是与华熙生物(润百颜)的合作款,所以在润百颜的官网也能买到~
色号上同样是有六种的颜色,配色创意也来源于故宫国宝色
唇膏质地都是滋润挂的并没有做不同的区分~
外壳纹样的灵感则来自于故宫的刺绣藏品,还用了先进的3D打印黑科技
只为了制造出织物的肌理和刺绣的凹凸感~
如此精心的包装制作,芭姐这回终于再也不用买了胶带纸自己回家困难的DIY了!
其实不管是故宫淘宝也好还是故宫博物院文创馆也罢,两家产品从理念到包装,都是主打满满的古典中式宫廷风,也都算得上是拿得出手让国民骄傲的真·国货!
不过最近出国风系彩妆的可不光有两家故宫嫡系阿哥!由百雀羚携手宫廷文化珠宝首席设计顾问钟华联合打造的「雀鸟缠枝美什件」系列也很吸睛~
一套双层礼盒包含一个气垫BB加替换芯、一支眉笔、一支唇膏壳和三支色号的唇膏替换芯,精雕细琢的金翠包装真的非常适合送人了!
尤其是这只金翠相间雀鸟环绕的口红拿出去补个妆,真的感觉自己是穿越过来的嫔妃没错了
最近这股中式宫廷的风真的一秒把我们吹回古代,不禁让人好奇起来古时候的美人们到底是怎么画唇的呢?
其实说起唇妆来在中国的起源也真的有很久了,南梁的沈约有这样的名句:“托意眉间黛,中心口上朱”,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就对美很在乎了,甚至历代以来对唇妆还有不同的画法呢~
古代的唇膏叫做“口脂”,兴于秦汉,而盛于唐朝,用油脂和香料做成,加入朱砂
而那时的口红也有了不同的颜色,在《外台秘要方》中就有提及,那时的口红已经分为了紫口脂、肉色口脂以及朱色口脂~
在古代人的审美中,称赞美人都用“樱桃小口”,所以在那时的唇妆很少有像现在这样厚涂涂满整个嘴唇的,一般会先用粉修饰遮盖唇形,再用口红描画出形状
汉代时期的女性追求粉白黛黑就是皮肤白皙但眉毛很浓的美,而唇妆的样式则偏爱比较简约低调的,所以在当时流行起了梯形唇
将上下唇大部分留白,只在上下唇中间点上一笔所以也叫做“点唇”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玄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到达了新的高度,在唇妆上也变的更大胆,盛行起了以原本唇形为准稍作添减,上下晕染的小巧唇妆
而在繁盛的唐朝,女人对于红妆的热爱则达到了顶点,,唇妆画的小而集中,颜色也偏浓重,唇妆的样式更是变化出了很多种
据说在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妆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格式各样的,但最火的还是蝴蝶型也是唐代女子妆容最大的特色之一了~
而宋代之后,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对于女性审美标准也从盛唐的华丽大胆走向了之前的清秀寡淡,逐渐开始流行起了椭圆型的唇妆,只在嘴唇的中央画出微微的椭圆形
整个唇妆自然为主,因此檀色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色~
明朝时期比较流行“桃花妆”和“酒晕妆”,妆容偏清淡而唇妆总体上也依旧秉持了樱桃小口的原则,没有太大的特色
有点神似现在的咬唇妆,但是没有将边缘晕染开
到了清朝,女性们也依旧延续了这样寡淡的唇妆画法,将唇部大面积的留白,不涂上唇,只涂下唇的画法
或是涂满上唇,但下嘴唇只画出一点红
像这种的特别的T字唇形在当时的宫廷里可是很流行的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末期,女子的唇妆则是越涂越小,最后只剩下了在下唇中央的一点红
看了古代美人们这些各式各样的唇妆,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流行的咬唇、M唇或者稍微夸张点的吻唇妆也真的太普通了,芭姐也是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创造力啦~
看来人们追求美这件事真的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呐~